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兒童劇《阿凡的故事》:穿梭中外的影偶表演

《阿凡的故事》劇照。


六月尾看了明日藝術機構的影偶劇《阿凡的故事》。

原來阿凡提在土耳其語裡有「老師」、「先生」的意思,大概就是中國故事中的智者。劇中一連串的故事也圍繞著這位主角,怎樣運用機智去到世界各地為人們解決問題。

例如他會去到中國,教驢子讀書,取悅皇帝讓驢子不用和主人老伯分開。他又會來到現代,替「唉先生」用另類方法,解決住屋擠逼的問題。(嘿嘿,怎麼問題這樣地道。)最後還演繹了伊索寓言中的「父子騎驢」。

整齣劇由多個小故事組成,故事與故事之間由「穿越」各地名勝的片段連貫尚算流暢只是到了「唉先生」和「父子騎驢」,或者因為對白較少,畫面又好像有些少凌亂左右年紀較輕的小朋友有少許失去焦點和耐性(笑)。幸好,舞台上有一位演員負責旁白分演不同的小角色,和觀眾互動解畫。

為方便影偶投影,舞台中是一塊大布幕。最初以為影偶只有黑白,但原來也可以是色彩繽紛的。演出最特別的地方是邀請了自土耳其的皮影大師Mr. Cengiz Özek和中國影偶師李建新師傅合作。

從映後座談中得知,Mr. Cengiz Özek操作的「阿凡提」,是由駝駱皮做的土耳其影偶,只有兩枝操縱桿,因為土耳其影偶多以唱說為主,動作可以比較簡單。李建新師傅所操作的影偶,由膠片所造,製作需時較短,有四枝操縱桿,可做較多動作去取代說唱。

在香港影偶劇好像不多見。中西影偶合作,去演繹著古今中外的故事更是個有趣的構思呢。期待有機會看到更多。

**********************

場次:20176247:45P.M.

明日教育機構:http://www.mingri.org.hk/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兒童劇《星期六的祕密》:輕快中的沉重

《星期六的祕密》劇照。(香港舞蹈團)


曾經在兒童雜誌裡看過一篇投稿,文中的孩子說:「每個人都盼望週末,但週末卻是我的惡夢─因為我每個週末都要東奔西跑,簡直忙死了!」故事結尾是這樣的:「不知不覺又已經(晚上)十點多,辛苦的週末終於過了!」看著讓人又好笑,又無奈。笑的是孩子可愛童真,無奈的是這可是孩子的現實生活喔。

早前看香港舞蹈團,以及香港兒童合唱團,也將這類「公開的祕密」搬上舞台。名為《星期六的祕密》的音樂劇,以一個八歲大的女孩童童為主角。喜歡蹦蹦跳的她想學拳擊,媽媽卻希望孩子接受密集的「公主練訓」。

一個半小時的劇,其實對小孩來說略嫌稍長。劇中除了歌唱還有十多幕群舞。有些模仿著興趣班的內容,例如是打功夫、拳擊、珠心算(沒想到算盤也可以用來當樂器呢);有些則是形容故事人物的內心世界。雖然自己不太懂得舞蹈,但還是欣賞一群群年輕舞者的付出。

有幾幕是特別喜歡的,例如是看著興趣班的老師提起童童的手腳,把她當成是扯線公仔的那段,雖然不長,但令人上心;「捉迷藏」一幕,小主角領著數十個小演員在台上載歌載舞展現出孩子喜自由、愛遊戲的天性。「媽媽的夢」一幕,獨唱配合婉約的群舞道出了不少家長內心的掙扎,以及對現實的無力感。

故事雖然以大團圓為結局媽媽想起了讓孩子快樂成長的初衷,但總流露出一絲絲的愁緒。可能是因為童童在劇中經常讀著一本名為《神童奇夢》的書罷。在這「故事中的故事」裡,父親以生命作為酬勞,聘請了機械人作為保姆,將兒子訓練成神童。結果弄得兒子,只認保姆,不認父親、母親,妻離子散的下場。

雖然這本書令童童生惡夢,為媽媽改變主意帶來了契機,但個人覺得也挺殘酷的似為本來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的音樂劇添上了一分深沉。

未知孩子、家長對這題材的故事怎麼想呢?會有共鳴,還是已習以為常?會慨嘆還是不以為然呢?

----

場次:
729 (晚上7:30)

香港舞蹈團http://www.hkdance.com/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兒童劇《貓咪麼麼》:學習到底為甚麼

兒童劇《貓咪麼麼》劇照。

五月中看了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的《貓咪麼麼》,雖然事隔經已兩個月沒時間寫),但還是想把它記錄下來,因為那確是次非常愉快的劇場體驗。

故事講述經常每事問的麼麼,令爸媽煩惱不已,於是爸媽決定把麼麼送到去學校去好好「學習」。學校有一系列的課程,星期一學睡覺,星期二學習吃早餐,星期三學數學,星期四學繪畫,星期五學通識,星期六就要考試。然而,與眾不同的麼麼卻經常惹起麻

劇本雖說改編自法國繪本《壞貓學校》比耶娜‧穆尼耶著),但顯然加入了許多本地的元素。

入場前,以為「學習」這題材正經八斗,整套劇一定嚴肅非常,誰知笑料十足。甫開場,麼麼跟一人分演爸媽兩角的演員道別,已讓人笑翻。(記得坐在後排的媽媽,笑得比她女兒還放聲,嘿嘿。)劇中另一頭貓咪咪,說話做事總是慢半拍,與心急的麼麼,相映成趣。數學課的IQ題,哄得全場孩子瘋狂舉手回答。孩子、觀眾與兩位演員的妙問妙答,亦總是讓人發笑。真佩他們反應極快,又富幽默感。

事兒說得好玩,卻不失思考的空間。例如,「學習」到底是甚麼,一頭「好貓」的定義又是甚麼。

貓咪學校訂定課程時,總有一個目標,例如星期一晚上,學習睡覺,是為了讓學生有強健的體魄。那一晚麼麼為了照顧想家的咪咪沒有睡好。那麼,麼麼的表現是及格,還是不及格?

學數學時,成功解題,與勇敢面對失敗哪樣重要?學畫畫時,技巧、像真,與創意、情感,怎樣平衡?

特別喜歡上通識那一幕。貓咪校長問,白紙、白方包、白飯、火腿,哪一款是不同的。在場有孩子說,是火腿,因為只有它是紅色的。也有孩子說,是白紙,因為只有它不能吃。但麼麼卻說,是白飯,因為三文治是,白紙包著方包夾著火腿的,氣得貓咪校長七竅生煙。

學習,到底是要把所有人,塑造成觀點看法一樣還是讓每個人的獨特之處都能得到發展,在Model Answer以外,容得下不同的見解?

這些這些,似乎都是不易解答卻值得深思的問題。

-----

場次:2016515 (3:00 P.M.)


明日教育機構:http://www.mingri.org.hk/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兒童音樂劇《貝貝的文字冒險》:由文字到劇場的歷險


《貝貝的文字冒險》音樂劇劇照。


多年前看過董啟章的《貝貝的文字冒險》,雖然許多細節都已經忘記了,但還是覺得很喜歡。

一是因為書裡用了許多香港常見植物如鳳凰木、含羞草、木棉、榕樹、大紅花等來作故事串連,記得小學時,它們都科學書裡的主角之一,讀起來特別親切。二是因為,用冒險歷奇故事去說寫作技巧,說想像力和創意,這個主意真的棒極了。

於是,見改編的音樂劇上演,就算場地在屯門大會堂,也立即購下門票。當然,交通其實十分方便,只是平時較少到屯門區,笑。

音樂劇由普劇場創作,內容與原著大致相同,講述貝貝收到一封不明來歷的信,然後掉進了黑騎士的符號王國,需要作出讓黑騎士滿意的文章,才能夠離開。

雖然劇目是《貝貝的「文字」歷險》,但個人認為劇場有幾個尷尬的地方,首先,不時拿著紙和筆的貝貝,其實也沒法表達「描寫文字、文章」的感覺。幸好,透過唸和唱,字和句都化成了詩和歌。

另外,鳳凰木、含羞草、莢豆等棄用了實物形象(原著裡的本體),用了較抽象的手法去處理(原著裡的喻體)。例如鳳凰木變成了長有羽毛的樹;含羞草捲折是因為村落裡的人,用小草躲來躲去。

當喻體變成了本體,貝貝的比喻就變成了直接描述,其實就很難突顯出,她怎樣利用文字天馬行空,發揮創意了。不過無可否認,就劇場來說,利用喻體去呈現,視覺效果的確會好一點。

當然,劇場可作獨立作品去看。劇中的音樂、歌和詞,美極了;劇中的鳳凰木、含羞草、莢豆等的處理,突破了觀眾的想像;貝貝的歷險精彩吸引。特別喜歡大紅花一幕,演員反串飾演阿麥田和雪公主,非常爆笑;也喜歡最後貝貝與小音、其他異世界好友依依不捨告別的一幕,演員的真情流露。

難怪作者董先生在場刊裡說︰「貝貝當初的文字冒險,現在由普劇場搬上舞台,變成了一場音樂和劇場冒險。」

能將本土文兒童文學作品,搬上舞台,確是一場了不起的歷險。

---------------------
場次:2015年12月27日,下午5時

普劇場:www.poptheatre.info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兒童劇《幸福辦館》:用戲偶說香港的故事

《幸福辦館》宣傳刊物圖像。


說來或許有點失禮,但還是首次到工廠大廈去看兒童劇場。原來週末的工廠區其實也挺幽靜;單位裡的場地雖然不大,卻給人親近的感覺,感覺不錯、不錯。哈……

小不點創作是個很年青的劇團,成立於2013年。《幸福辦館》是他們在香港藝穗民化節2015中的劇目。

全劇不算長,大概是4550分鐘,有歌唱和互動的環節,故事的節奏也算明快流暢,這樣都有助孩子保持專注。劇場開始前,戲偶師更細心的向小朋友提示,演出時會關掉部分燈光,著大家不要害怕。雖說是「幼兒戲偶互動劇場」,但對象設定若是初小學生,可能更適合。

故事取材非常地道,說的就是我們小辦館的興衰,硬件(辦館)與軟件(人情事),都在流失的困局。「笨館?甚麼是笨館?」劇中的主角米米問道,爺爺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米米透過與孖條、戒指糖的對話,以及觀察街坊們日常小事,漸漸明白是「辦館,不是笨館」(劇中其中一闕歌詞)。

當戲偶師問在場孩子辦館是怎樣的地方時,年紀稍輕的都能答得出「是賣零食的」、「是小超級市場」等,未知年紀稍長的孩子能否理解,辦館所乘載的人情事呢?

故事中有一個小危機,就是爺爺老了、病了,商人對辦館虎視眈眈,米米要和商人「談判」,於是請在場的孩子幫忙。

記得當時有一個大約八、九歲的小女生,走到台前,很入戲的、叉著腰對商人說(大意):「舊的東西拆了,便沒了,以後的人便不知道。」嗯,確是這樣。

商人最後也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在辦館的點滴,放棄了計劃。故事大團圓結局。

喜歡這樣一點點的互動。辦館也許真的離孩子很遠,但看過場刊,知道三位戲偶師對辦館也有特別的回憶,在場觀劇的爸媽可能也不例外,能藉著這齣劇和孩子分享兒時的回憶,應該也不錯。

也喜歡在工廈,這樣的小劇場形式。
 
但願歷史與文化藝術,留傳和發展,也有更多的空間。

----

場次:2015年11月22日,下午2時

小不點創作:www.facebook.com/littlesmudgestheatre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繪本《進城》: 中西家喻戶曉CROSSOVER

作者:林秀穗
繪者:廖健宏
出版社:信誼基金出版社 









轉眼一個月過去,又是交功課的時候,今次看的是《進城》。

說來慚愧,其實看《進城》之前,沒有聽過「父子騎驢」的故事。見書內的點評,說它耳熟能詳,最初還以為是中國成語。後來上網研究,才知道它出自伊索寓言。失禮了……

雖然本來是個西方故事,但作者卻為這書添上了許多中國元素。進城的父子,就叫老爹和小虎兒。進城過程中,對父子二人指指點點的,有孫悟空、林黛玉、張飛、正在辦喜事的老鼠、八仙等等。書中插圖,也完全是中國剪影那樣的風格。

或者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安排,讀者可以有更多的角度,來閱讀此書。簡簡單單,將它看成是父子二人,在進城時遇到不同的事無妨;思考一下,如何在聽取意見,與勿忘初衷之間取得平衡亦可。

猜猜途中遇到的人,是哪一位傳統中國故事人物,是好玩的;分析一下,那些傳統中國故事人物說過的話,與他們被刻畫的性格有何關係,也同樣有意思。


很喜歡耳熟能詳的西方寓言故事,和家傳戶曉的中國傳統故事人物,這樣的
CROSSOVER」。






-----------------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兒童劇《沼澤心驚驚》:看得見的創造力

Photo: Bunk Puppets Facebook

「國際綜藝合家歡2015」又開鑼了,今年特別選了兩齣外國劇團的作品來看。第一齣是Bunk Puppets的《沼澤心驚驚》(Swamp Juice)。由場刊簡介得知,作品曾在愛丁堡藝穗節奪獎,並且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過。看過後覺得,表演的確很值得欣賞!

若論故事,內容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說沼澤裡的小動物,例如蝸牛、老鼠、蛇、雀鳥、古怪男人、沼澤中的巨形怪物,追追逐逐的經過。全程沒甚麼對白。

舞台也沒有華麗的設計,台上左邊掛的是投影用的白布,右邊是一個看似簡單的三層木架以及投影用的燈,中間有一道像掠衣服用的繩子,上面夾著表演用的影偶。

表演者Jeff Achtem不是躲在白布後,而是站在木架旁邊,即席以影偶(如古怪男人)、他的手(如老鼠),甚至他的頭髮(如青草),投影成不同的角色。亦因如此,他的一投一動,如用手將頭髮捲成一束,投影成青草,又或者他那誇張的肢體形態,亦成為表演的一環。

場刊說影偶皆是made from bits of rubbish,在我看來,那有點像用美勞材料造的,它們夾在掠衣服的繩子上,表演期間甚至直接扔在台的地上,一切看起來都好像很隨意,甚至很即興(而且現場是有樂隊即場演奏的啊),但深信那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

說到小鳥掉到水中的部分,Jeff Achtem更加向觀眾大派「海草」,著大家舉手搖,他就走到台下,一手拿著小電筒,一手拿著影偶,將演奏廳的牆,甚至天花,變成讓小鳥暢遊的海底世界。

令人最驚喜的是,末段加插了3D立體投影的環節。戴著3D立體眼鏡的觀眾,看到古怪男人和小鳥的影子在演奏廳中橫衝直橫,無不大呼尖叫呢。

入場前,真的沒有想過,影偶可以由台上的布幕,走到演奏廳的牆壁天花上,再走到觀眾面前。這場表演,並沒有被「舞台」框著,感覺只要有光,表演者可以將任何地方,變成他的舞台。

早前選兒童劇看時,都頗著重故事性,以及其傳達的意義。但欣賞表演的形式,欣嘗表演者的創意、創造,又何嘗不是學習的一種。

而我也相信這次演出,對在場的孩子來說,也是一次愉快的體驗,因為這算是我聽過最多笑聲的一場表演了。雖然作為一個大人……我有時會不太明白:「真的有那麼好笑嗎……」哈……

今次是我第二次到北區大會堂欣賞兒童劇,兩次也感覺入座率沒沙田的爆。是因為地點?配套?看到值得欣賞的表演,但見場不滿,就感到有點可惜呢。

-----

場次:2015718 晚上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