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如果富想像力是一種病

《小冬校園》插圖,輯於《練習簿》(董啟章著,突破出版社)

13歲,不算小孩,也不是成人,卻是個開始會思考自己,了解寂寞的年紀。

縱然幾乎天天生活在一個群體裡面,但有時卻不知道應該怎樣去為自己定位,於是慢慢會喜歡在某些時候沉默、獨處。

正正因為這樣,小冬才有空間去想像吧。

小說《小冬校園》(董啟章著)書名一點都沒花巧,書中說的就是初中生小冬在新校園裡的日常事。但它又跟其他校園小說有些不一樣,因為其內容幾乎全部都是小冬想像的延伸。

音樂室裡會跳舞的老鼠、圖書館的森林、地理室的候鳥、籃球架上的灰熊......雖然奇幻世界為小冬枯躁的校園生活帶來色彩,但他又卻因此而被同學、老師誤解。小冬被逼接受老師輔導的一段最讓人感到無奈。唔通真係諗下都唔得?

不知為何,讀著《小冬校園》,會讓我想起電影《星空》,是因為裡面的主角小欣和小杰也是13歲、不太被父母了解、不那麼合群、滿腦子古怪聯想的孩子嗎?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兒童劇《我是大熊》:我們都一樣迷失嗎



「大熊冬眠過後醒來,森林竟成了工廠,而自己也成了工人,與人類為伍工作。」

原本以為明日兒童劇團的《我是大熊》只是個環保小故事,看到場刊簡介,說內容改編自存在主義兒童文學作家約克.史坦那的《森林大熊》,才嚇了一跳。幸好看下去,沒想像的糟。

去到工廠的大熊,最初還是很積極的對人說自己是一隻熊,但廠長帶著牠跟動物園熊和馬戲團熊「對質」。

動物園熊不相信牠的身份。因為牠連熊最常活動的地方是熊圈,最常參加的冬季活動是一年一度的嘉年華會都不知道。

馬戲團熊亦然。因為牠連走鋼線、拋波、跳火圈這些基本動作都不懂。

大熊沒有辦法,唯有改個名字「阿德」回到工廠去,每天數著步驟「一、二、三、四、五」的工作。看電視、喝酒、等出糧。熊,竟然也漸漸變成人的模樣。直至冬天又再來臨,阿德不自主的想進入冬眠狀態,經過專業的心理評估後,終於被開除了。

對大熊來說,這一覺,根本是場惡夢吧。

在故事裡,環保只是其中一個重點。在「進步」、「文明」的社會裡,大熊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定義」、「塑造」,漸漸失去自我,更加值得留意、思考。

在現實世界當中,人類其實又何嘗不是跟那頭大熊一樣?

觀察所見,在場的小眼睛其實都看得很投入。好笑的地方會哈哈大笑;聽到導賞員的指示,會將雙手捲成「望遠鏡」來看大熊;看見阿德工作的時候,會大聲幫他數著「1、2、3、4、5」的步驟;坐在我身旁的小男孩聽到森林被砍伐的聲音還會掩著耳朵,替大熊擔心。

整齣刻由森林導賞員作簡介開始,到發現大熊,至大熊變成阿德到工廠工作,遇到不同的人,再到離開工廠,都編排十分流暢,只是略嫌開場白有點長(是因為要遷就遲入場的觀眾?)。

佈景不花巧,效果也很簡單,例如吹紙碎造成的飄雪,捏膠袋造成的踏樹葉聲,但加上演員的誇張的表情和動作卻很趣怪,看得出編排很有心思。

劇中3位演員十分搞笑,而且也很會帶動現場氣氛;執頭偶小熊在戲偶師的手中,好像活的一樣,我都聽到旁邊的小朋友在問:「那是真的嗎?」。最初我還是有點疑問由他們3人分演成近10個角色,小朋友處理得來嗎?後來想想小孩聽媽媽一人分演3、4個角色的說故事都可以,那應該沒有問題吧……小朋友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往往超乎大人所想(?)。

總之,完場時看到劇團的工作人員,正在收集問卷,就對結果很好奇。這場演出想帶給小眼睛很多訊息,到底他們看懂幾多呢?

無論怎樣也好,這也是個難得的劇目。難得在:它很努地的嘗試用輕鬆的手法,跟爸爸、媽媽、小孩,討論不一樣的題材。是嗎?



--

場次:2011年10月30日 下午3時正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網頁:http://www.mingri.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