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砵砵車的一生》:談生論死



大細路劇團的兒童劇挺特別的,因為它們大部分都以一個小女生「多士妹」作為主角,跟其他劇團每一次演出,都是以新故事、新主角開始略有不同。雖然未有機會欣賞到該團的演出(其實是因為自己懶......),但最近反而看了其中一套劇《砵砵車的一生》的劇本。

故事講述多士妹不情不願的收拾房間,結果給她發現了一輛殘舊的砵砵車。砵砵車邀請了多士妹參加它的送別會,向她訴說自己生老病死的故事。

讀畢極想看表演,也很想知道該劇的銷情,以及大小觀眾的反應。總覺得在香港對大人,又或者小朋友談生論死,也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香港就是這麼「有趣」的一個地方,她會催促著你認字、學算數、念英文,以及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就偏偏很少會跟你說起人生最終極的問題。

劇本略略涉獵到解釋點解會死、死左會去邊、生存為咗啲咩、應該點對去睇死亡......等等的問題。

當多士妹問砵砵車,為甚麼要離開的時候,它答道:「如果我話我一定要離開呢一度,咁點要離開又重唔重要呢?......好似落一場雨,行一個雷,當然可以解釋到點解會咁,但最大嘅問題係,佢的確會發生同埋發生咗。」

當多士妹問砵砵車離開要到哪裡去,它答到:「我都唔肯定我將會去嘅地方係一個點嘅地方......有人話死亡係安息,亦有人話死亡就係去另一個世界。」

當多士妹在砵砵車離開後,跟爸媽說害怕。爸媽會說:「唔駛驚。如果我哋日日都驚,咁又點可以好好咁過每一日......與其驚,不如我哋積極啲,珍惜身邊每一樣事物。」

姑勿論,你是否接受當中的說法,能夠藉表演或劇本,有機會跟孩子一起自然的去面對、討論這個話題,其實也應該不錯。

又,《砵砵車的一生》還有繪本。有機會再看再說。

又又,劇本中其實還有另一個故事《爸媽我真的愛你》。也是有機會再看再說。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貝貝的文字冒險》:尋找失落了的想像力



《貝貝的文字冒險》(董啟章著 香港文藝學生出版社) 插圖
當你懂得用手去看鳳凰木
你就不用再害怕柳鬼
在那含羞草聚居的地方
你會聽到莢豆的話語
待到木棉籽飛散的季節
把音符掛滿了許願樹
在榕樹和牽牛花的枝幹上跳舞
大聲喊出大紅花的顏色
贏得豬一樣的木瓜
走過狗尾搖擺的河堤

這是《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秘》(董啟章著)裡的一首咒語詩。主角貝貝讀了之後,就跌進黑騎士的符號王國裡,被逼著完成各項寫作練習後才能離開了。

不知怎的,我就覺得黑騎士像個逼著學生交作文功課的老師......不過貝貝的程度大概超越了一般學生的水準了。看著她在奇幻的符號王國裡,將一道一道的難題解開,已經覺得很精采。

而書中雙線發展的另一部分,就更有趣了。那是貝貝父親給她的電郵。一邊廂貝貝被逼著寫作,另一邊廂爸爸就跟她分享不同的寫作方法。

兩個部分像是在不同時空發生,但卻又同時互相呼應;一邊是寫作的示範,另一邊就是示範的講解。所以書末才會說,這是本集「趣味閱讀與寫作指導於一身的作品」。

小時候學寫作,多從怎樣用反問、設問、比喻、排比......等等的修辭手法開始。

但爸爸教貝貝寫作,卻是從感觀轉換、角度轉換、展析抽像的感覺概念開始,然後是怎樣處理文章的節奏、結構,最後才是修辭技巧。爸爸一次又一次的強調「要自己用不尋常的方式,重新去看熟識的事物」、「嘗試跳出平時我們以為是正常的思想習慣」。

缺乏想像力無疑對寫作造成阻礙。從來覺得天馬行空本來是孩子的專長,只是隨著成長,想像力都被理性的認知所框住了。

這本「教作文」的書獨特的地方,就是鼓勵想像力的開拓,多於純粹語文技術的提升。對於想尋找失落了的想像力的人,諸如在下,實在是不可多得呢。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記講座:「阿濃.點出兒童心-談生活.說故事」


「做完白內障手術,我就不需要帶眼鏡了。但我不想把眼鏡框浪費掉,況且不帶眼鏡,其他人就認不出我是阿濃,所以我就帶著這雙沒有鏡片的眼鏡框了,你們聽我說話那麼久,竟然沒有發現,真的很傻呀。」(大意)

阿濃先生在講座上喜孜孜的那樣說到。聽上去,你就會覺得他就是個很好玩的人了。也許就是因為有這一份童心,阿濃先生才能夠寫下一個又一個有趣的兒童故事吧。

不過今天講座的內容,說的不是阿濃先生的兒童故事,而是圍繞他的散文集《點心集》。

已經忘記了自己有沒有看過《點心集》,(這麼經典的書,怎麼都應該有翻過吧.......)原來它曾經出版過三冊,三書共銷約20萬冊呢。這數字在香港極不容易。

最初,書是阿濃先生自資出版的,幫忙分銷的編輯先生都不看好銷情,但結果卻讓人意外。阿濃先生覺得這可能跟書的體裁有關,寫給學生看的,多是故事,散文這様短小直接的,倒是不常見。而且文章有不少都是為兒童發聲,所以特別受孩子歡迎。當然,當中也有不少內容吸引到老師和家長。《點心集》就這樣成為一代人、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經典了。

出版社最近將《點心集》重新由三集編成一集推出,聽完講座乖乖的把它回家了。文字簡鍊,感情卻很細膩,現在重讀起來依然很有味道。沈立雄先生新畫的彩色插圖很可愛,如果書中能加多回王司先生和李祥先生所畫的固有插圖,就更好了。

同場也一併把阿濃先生的另一著作《漢堡包和叉燒包》買走。看首兩個故事,已經很喜歡。事有湊巧,早前跟同事聊起,年幼的孩子通常噢爺爺、嫲嫲,而不知其姓名,情節就像「漢堡包和叉燒包」裡的小強;「我家的故事」裡天真的弟弟、有一點點倔強但又很愛家人的哥哥都很可愛呢。會再一點點的把書完成。

《漢堡包和叉燒包》其實也是新編推出的,是「香港兒童文學名家精選」叢書之一。看著叢書的書目,真想有幹勁把它們一次過好好看完。不過......慢慢來其實也應該不錯吧......哈......懶......

.............................................................................................................................


  • 講者:阿濃先生
  • 講題:「阿濃.點出兒童心-談生活.說故事」
  • 日期:11月25日(星期日)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記講座:「漫談圖書腳本的創作」

《躲貓貓大王》(張曉玲著) 封面及插圖

必須承認,繪本看得很少,也不太懂得看。一打開,通常就直接讀文字,圖畫只是一瞥,沒有細心去看。現在才發現「走寶」了......

原來在繪本的世界裡,圖畫所表達的東西,往往比文字更多。講座中介紹的《母雞羅斯去散步》讓人特別深刻,全文書約有40餘字,只讀文字會知道母雞去過些甚麼地方,但留意圖畫的話,呈現出來的,卻是母雞一次又一次躲開狐狸追捕的驚險情節。

圖畫書的文本創作,也比想像中花功夫,不只是讀者在書上看到的幾句短句。張小姐在現場分享了《躲貓貓大王》的創作草稿。那幾乎是一個劇本,由主角的外貌、衣飾、動作、事情發生的地方、甚至是四周的氣氛,都用文字仔細的表達出來。在與畫師溝通期間,張小姐曾經將文稿修改過七、八次,由於不少情節已經由圖畫表現出來,所以餘下的文字,才會一次比一次精鍊。

本以為講座主要圍繞講者的創作經歷,但張小姐卻毫不吝嗇的,將來自世界各地、結構風格不同的繪本故事,一一說起。《躲貓貓大王》帶點傷感、《猜猜我有多愛你》很溫馨,《籽兒吐吐》和《毛頭小鷹》幽默、充滿童趣,《是蝸牛先生先開始的》富有哲理......一直下來我才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這樣聽過故事了。原來聽著一把溫柔的聲音跟你說故事,感覺蠻幸福的......哈......

「圖畫書是一個浩瀚無盡的世界,可以說,文學、電影這類藝術有的,圖畫書都有。各種各樣的創作手法,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像一個巨大的花園,或者就像這個世界本身,讓人驚嘆。短短兩個小時的交流,只能掀起這世界的一角,更大的發現要在閱讀中,創作實踐中去細細體會。」張小姐講座筆記中這樣寫到。我才剛剛向這世界走前一小步呢,願我能看得更多更多......

.............................................................................................................................

  • 講者:張曉玲女士
  • 講題:漫談圖畫書腳本的創作
  • 日期:2012年10月13日(星期六)
  • 講者張曉玲小姐是資深的兒童圖書出版編輯,其著作《躲貓貓大王》曾經奪得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書奬。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兒童劇:《物件也瘋狂》


We will talk in the show, though this language does not exist in anywhere in the world, you will still understand what we said if you pay attention. (大意)

兩位《物件也瘋狂》的表演者在開場前如是說。的確,台上兩位「清潔叔叔和姨姨」,像孩子玩遊戲般,將水桶、抹布、吸塵機等等變成玩具、玩偶,台下的小朋友即使聽不懂半句對白,都看得十分投入,還不時呵呵大笑。技體形態,本來就是世界的共通語言吧。

表演雖然在小小的學校禮堂內進行,場內也沒有劃位,小朋友和家長有的坐在木椅上,有的索性坐在地上,或台上的小樓梯上,非常隨意。但正因為這樣,反而給人一種跟表演者距離好接近的親切感覺,跟平日在正式場地看表演很不一樣呢。

 看宣傳介紹知道《物件也瘋狂》是上海第一屆「國際木偶藝術節」木蘭花金獎作品。因為它是「世界木偶迷你藝節2012」的其中一個表演項目,才有緣可以在香港欣賞到。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每年都會舉辦「國際綜藝合家歡」、「Cheers」。但印象中除此以外,香港坊間以兒童為對象的藝術匯演好像不多。因此明日藝術教育機構主辦的這個「世界木偶迷你藝術節2012」其實十分難得。

「我們期望這一天,文化政策是為建立未來文化的政策,藝術節不是票房,而是標示未來文化發展的投資。」藝術節策展人、藝術總監王添強先生在場刊中寫到。

這樣的抱負,就更難得了。

--

場次:2012年5月19日10:00-11:00

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網頁:http://www.mingri.org.hk/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兩個男孩和兩把鎖匙


上星期看了兩套電影,一套是《響在耳邊,近在眼前》,另一套是《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兩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雖然不同,但卻有不少共通之處,例如戲中的小主角都在尋找一把父親留下的鎖匙的秘密。

《響》中的小男主角奧斯卡非常聰明,但因為患上自閉症,令他不懂得跟其他人溝通。爸爸湯姆於是經常為兒子設計不同的遊戲,好讓他有機會跟不同的人接觸。爸爸不只是孩子唯一的知心好友,也是他跟外界連繫的一道門。

但湯姆在九一一事中喪生,對奧斯卡造成非常沉重的打撃,他對世界變得更多顧忌,也更封閉起來。直至一天,奧斯卡在爸爸的遺物中,找到一把鎖匙,才再次一步一步走出外面的世界,尋找爸爸留給他的訊息。

電影大部分時間,都以奧斯卡第一身方式敍述,在「當下」一步步的插入、揭露回憶。看著他大聲向母親咆哮「It doesn't make sense」;看著他拿著搖鼓,提起勇氣,邊走邊喊的衝過大橋;看著他向陌生人求原諒,原諒他在事件發生時,不敢接爸爸的電話.....都足以讓觀眾(其實即是在下)哭完一遍又一遍。

《雨》中的雨果,在父親過身之後,也一直在尋找一枚心形鎖匙,希望啓動父親留給他的一個機械人,找到跟父親最後一點的連繫。「橋」有一點點相似,不過,相比起《響》,《雨》就少了一份,對孩子內心的刻劃。(不是沒有,而是相對來說比較少,它的重點應該還是向Georges Melies致敬吧。)

兩套電影所說的,都是傷感的故事,但讓人稍稍釋懷的是,雖然「尋找」的過程一點都不易,但奧斯卡和雨果,最後都能夠解開那一把鎖匙的秘密,打開心結,重過新生活。

除了那鎖匙,兩套電影中父親的啓導角色,也讓我很在意。

有很多東西可以在頃刻之間,煙消雲散。

但有些東西,還是會留下來的,讓人得到力量,繼續走下去。

嗯,這樣說,會有點老套嗎?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兒童劇《太陽花與小雪人II》:關於愛和信任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雪……
見證了一段真摰而又短暫的友情。
「再見」!一個簡單的承諾……
讓小雪人展開了一段追尋太陽的旅程!
命運總教人聚散,承諾若能堅守,總有重聚時!」

《太陽花與小雪人II》是「偶友佳作」1月初上演的兒童劇。故事講述小雪人答應了朋友太陽花的請求,千里迢迢、冒著消失的危險,帶著其種子去到溫暖的地方種植,希望有天與太陽花重逢。

說是兒童劇,製作一點也不兒戲。四季轉移、下雪的影象效果十分好;超過10首配合劇情的兒歌很有水準,(很久沒有聽過這樣純純的兒歌了);戲偶師全程穿著黑衣、幪面,托著戲偶現演唱,也落力非常。唯一只是覺得整套劇的色調都比較「灰」。那個路牌老伯和水渠下的大雪人,在暗暗灰灰的燈光下,也蠻嚇人的啊......雖然我明白這不是套嘻嘻哈哈的音樂劇,那樣的效果有其需要。

宣傳單張特別以小雪人「堅守承諾」作為重點。老實說,初初(是大人的角度嗎?)看見小雪人這麼輕易就「連命都唔要咁」去幫太陽花,真的覺得他有點傻。不過想到劇場一開始其實也花了不少時間,去舖排小雪人與太陽花之間的友誼,他們二人的承諾某程度上是建基於信任和關愛上,感覺好像一點。(始終劇場時間短,總不能像電視劇用10集、8集去解說吧。我對自己說。)

小雪人固然是劇中的主角。但大雪人的出現,也讓人覺得很深刻。大雪人一方面覺得自己被朋友出賣,另一方面又因出賣朋友,令對方永遠消失而感到不安,於是掙扎著要不要幫助小雪人,幫他去到種植的地方。

小雪人「堅守承諾」固然可貴,但對大人來說,學習怎樣去愛、去相信,應該也很重要吧。若果因為受過傷害,而不願再愛,不願再相信,我們可能就會成了那自我封閉的「大雪人」了。(雖然講就易,做就難。)是嗎?

--

場次:2012年1月8日

偶友佳作:http://mfwpuppet.org/